杂曲歌辞 凉州词(唐·张籍)

古诗文 杂曲歌辞 凉州词(唐·张籍)
释义
杂曲歌辞 凉州词(唐·张籍)
  押齐韵  
题注:一作凉州词三首 一
边城暮雨雁飞低,芦笋初生渐欲齐。
无数铃声遥过碛,应驮白练到安西。
评注
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》
周珽曰:唐人乐府词,文昌可称独步。绝句中如《成都曲》、《春别曲》、《寒塘曲》、《凉州辞》、《吴楚歌》、《楚妃怨》、《秋思》等篇,俱跌瓿风逸,逼真齐梁乐府,中透彻之禅,非有相皈依之可到。
《唐诗笺要》
寓怆愤纳款意。
《唐诗鉴赏辞典》
唐德宗贞元六年(790)以后至九世纪中叶,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,“丝绸之路”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。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。
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:“边城暮雨雁飞低。”黄昏时分,边城阴雨连绵,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,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,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,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。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,含义深邃,意在言外。远景写得阴沉抑郁。近景则相反,富有朝气:
“芦笋初生渐欲齐。”
河边芦苇发芽似笋,抽枝吐叶,争着向上生长。近景的色彩鲜明,情调昂扬,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。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,一暗一明的景色,互相衬托,相得益彰。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,荒漠的大地上
也看到人的活动了:
“无数铃声遥过碛。”
看!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,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,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,给人以安谧的感觉。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,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,这样便把听觉、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,写得异常巧妙,极富创新精神。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“通感”手法。但联系下面一句,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。
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。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,究竟通向哪里去呢?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“平时安西万里疆”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。“应驮白练到安西。”在这“芦笋初生渐欲齐”的温暖季节里,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“万里向安西”的最好时候呀!言外之意是说,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,“丝绸之路”早已闭塞阻隔,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。句首一“应”字,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!
这首《凉州词》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,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,远近景的结构,层次分明,明暗的对比强烈。画面上的空间辽远,沙漠广阔,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,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,集中表现出来,从而收到以一当十、以少胜多,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。
(何国治)
   其二(唐·张籍)
  押灰韵
古镇城门白碛开,胡兵往往傍沙堆。
巡边使客行应早,每待平安火到来。
   其三(唐·张籍)
  押尤韵
凤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
边将皆承主恩泽,无人解道取凉州。
评注
《增订评注唐诗正声》
周云:刺体,直中有婉。
《唐诗绝句类选》
唐人咏边塞率道戍役愁苦,不则代边帅自负,独此诗有讽刺,有关系。
《唐诗训解》
将不效力,不嫌直致。
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》
杨慎列为能品。宗臣曰:圆转玲珑。吴山民曰:后二语说得丑杀人。何景明曰:用意深备,使当时将帅闻之,必有赧色。
《全唐风雅》
黄云:讥刺时事而意不浅露,可以风矣。
《删订唐诗解》
唐汝询曰:凉州本明皇所开,而陷于吐蕃六十年,故咎诸将之不能守。吴昌祺曰:尽脱笛、笳等意,亦一快也。
《唐诗别裁》
高常侍亦云:“岂无安边书,诸将已承恩。”高说得愤,此说得婉。
《唐诗笺注》
此篇言边将安坐居奇,不以立功报主为念,自开元中,王君㚟等先后突叶蕃取凉州,后复陷吐蕃,经今已六十年,边将空邀主恩,无人出力。言之深切著明。
《唐诗笺要》
比前首更唾骂痛怏。王翰、王之涣二作感喟出以悠扬,是浑然元气。此则全以激昂之意发之,读之毛发为竖,令人自服。
《诗境浅说续编》
诗言凉州失陷已六十年矣,而诸将坐拥高牙,都忘敌忾。少陵诗“独使至尊忧社稷,诸君何以答升平”,与文昌有同慨也。